相關報導
news

勿將文獻回顧、接近真實的過程,誤導為與結論矛盾 公投方研究報告指礁石只到水深15公尺,離岸更近

刊登日期:2021-10-19

針對藻礁公投推動聯盟蔡雅瀅律師指台灣中油公司環差報告部分文字與近日公布的「水下礁石僅分布於水深18公尺,最遠離岸1.7公里」的結論自相矛盾,台灣中油表示,蔡律師所引用的內容是環差報告中對於水下礁石的「文獻回顧」,與此次調查如何「接近真實」的過程描述,是證明台灣中油對於最後所得出的結論是如何地慎重,未料卻被斷章取義誤導為結論相互矛盾,實在令人遺憾;台灣中油並指出,其實公投方的研究團隊過去的研究報告推斷水下礁石的範圍是「從岸邊往外海一直延伸到水深15公尺」,比台灣中油的調查結果離岸更近,台灣中油不解,公投方明知藻礁沒有延伸到外海5公里,為何還要一直以不實的資訊來誤導民眾?

公投方研究團隊報告打臉自己,認定礁石分布離岸更近

台灣中油指出,公投聯盟成員之一的學者陳昭倫擔任計畫主持人,於107年接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所做研究計畫《「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中第256頁針對大潭藻礁水下礁體分布情況,白紙黑字寫著「於5月19日至5月21日以多波束測探儀進行大潭藻礁海下地形掃描,結果顯示G1區的礁石從岸邊往外海一直延伸出去到水深15公尺處;G2在水深6公尺以內礁石遍布,水深6到12公尺比較沒有礁石,但水深13公尺左右又出現礁石;G3區近岸端為平坦砂地,在水深8公尺即工業港北堤外海往北延伸一帶海域,海床上呈現砂鍊地形,在外海15公尺到16公尺處零星礁石分布。」

明知藻礁延伸至離岸五公里非事實,仍一直誤導民眾

該報告推論海底礁石(藻礁)分布範圍,比台灣中油調查所得到的水深18公尺離岸更近!且「零星礁石分布」的描述,與台灣中油的調查「離岸愈遠,礁石愈薄,且呈破碎不連續」的結論相同,台灣中油指出,該研究團隊是公投方最倚重、也是提供核心論述的團隊,其研究報告對於海底礁石的判斷,卻與公投領銜人一直對外聲稱的「礁石絕對不是零星分布,而是連綿不已」大不相同,藻礁公投聯盟明知事實並非如此,為何還要一直誤導民眾?

台灣中油指出,藻礁公投聯盟一開始說藻礁延伸到外海5公里,後來改口說藻礁延伸至3到5公里,又說未必是藻礁有可能是珊瑚礁,最近又說,沒說五公里範圍內「皆」藻礁,說法一變再變,無法說服大眾,不知到底誰才是自己打臉自己?

還把史料蒐集的文獻回顧,誤導為結論

不僅如此,近日公投方成員蔡雅瀅律師在環差審查會議上稱,台灣中油環差報告對於水下礁石的分布,出現「西南方水深20至35公尺有生物礁」、「水深20公尺以內大致還有藻礁岩體分布」等文字,與近日公布的「水下礁石僅分布於水深18公尺,最遠離岸1.7公里」結論自相矛盾,台灣中油表示,這又是一次斷章取義、誤導民眾的做法。

所謂「西南方水深20至35公尺有生物礁」,其實是環說書中一段關於水下礁石「文獻回顧」的過程。台灣中油在蒐集歷史資料時發現,早在民國92年4月,經濟部工業局曾經在觀音附近海域做過調查,因此引述了這一段歷史;當時工業局是以地形水深測量圖做為判斷依據,早期的方法雖不如台灣中油現在的調查方法精密,但工業局的結論也不像蔡律師所述如此地簡化,中油環差報告的原文是「工業港西南方海域水深20到35公尺,依經濟部工業局所做之海域調查,海域表面覆蓋之物質初步判釋為含有沙、沉泥、卵礫石、生物礁及貝殼」,蔡律師刻意不講這是工業局的初步判釋,掐頭去尾地以「西南方水深20到35公尺有生物礁」宣稱是台灣中油的調查結論,心態可議。

再把科學逼近真實的過程,誤導為結論

至於「水深20公尺『以內』大致還有藻礁岩體分布」,是針對109年鑽探的10個孔位所作的初步判斷,這10個孔位最深的水深在16到18公尺左右,台灣中油所邀請的地質專家先以整數作為初步判定,才寫下「水深20公尺『以內』大致還有藻礁岩體分布」;台灣中油表示,科學調查往往是先框架出大範圍的初步判斷,再一步步以更細緻的方法去探究,以逼近真實,台灣中油所委託的地質專家花費許多心力,從每一個鑽探岩芯區分出泥沙、礁體、沈積岩,再從礁體厚度、形狀,詳加比對,最後才把水下礁石分布的範圍,逼近至水深18公尺的結論;台灣中油很遺憾,公投方的眼中,看不到這些學者專家追求科學的嚴謹,反而斷章取義,抹殺學者專家的努力。

台灣中油表示,對於水下礁石的判斷,外界存在許多一知半解,以水下攝影為例,海床上有生物著生的硬底質岩盤常被稱為礁盤或礁石,但在地質學上卻不是這樣定義,以功能來看,水下攝影其實只能瞭解海床表面狀態,無法辨別地質組成。

此次爭議由藻礁公投提案方以「大潭海域離岸5公里內的海底都是藻礁」為由,要求台灣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至離岸5公里外的海域而來,台灣中油自然就要釐清,這些一年生長0.1公分的藻礁礁石究竟分布到哪裡。

請珍惜不同專家團隊相互驗證、得來不易的結論

台灣中油強調,「鑽探岩芯」是最能瞭解地質組成的調查方法,但台灣中油也不敢大意,最近又再邀請另一專家團隊以「海床淺層高解析地質調查」進行驗證,如果不是藉由不同的專家團隊,兩者相互比對、判讀,相互驗證,恐怕很難得到「水深18公尺,最遠離岸1.7公里後無礁石」這樣的結論,因此台灣中油希望各界在看環差報告時,能夠珍惜這些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勿以帶有偏見的眼光斷章取義,誤導大眾。